后疫情时期,中学生心理弹性建设与管理——中学生心理弹性现状及与自我概念、社会支持的关系
时间: 2022-06-13

 

 

摘要:目的:通过问卷调查法,了解天津市中学生心理弹性的现状、影响因素及自我概念、社会支持与心理弹性的关系。方法:以天津市某所中学为例,采用《青少年心理弹性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和《自尊量表》对2304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结果:1初中生和高中生的总体情况良好,但是高中生的心理弹性好于初中生。2中学生心理弹性在性别、年级、家庭经济状况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3中学生的自我概念和社会支持与心理弹性均分及各维度存在显著正相关。

关键词    中学生    心理弹性   自我概念   社会支持

1.引言

心理弹性是人适应环境变化、应对压力、挫折,从创伤或逆境中自我修复的能力,是一种心理反弹能力和动态发展过程。后疫情时期,疫情反复,且潜伏期较长,加之中学生心理发育还处于半成熟的状态,具有情绪不稳定和学业压力较大的特点,这都导致中学生当前承受着更大的心理压力。增强心理弹性,能够更好地应对各种突发状况与生活考验。良好的心理弹性、积极的心理复原力是学生适应环境与缓解压力的重要因素。师生关系是互动的结果,而学生的内在心理特质对师生关系的构建影响巨大。在后疫情时期,探索学生心理弹性及其调节策略,能够为揭示新冠疫情下师生关系的内在机制提供证据,并为促进新型师生关系具有积极意义。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法了解中学生心理弹性的现状,分析中学生的心理弹性在性别、年级、家庭经济状况等因素上是否存在差异,重点分析社会支持和自我概念对心理弹性的影响,探讨提高心理弹性的有效策略。

    2.研究过程和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天津市某中学为例,对初高中年级,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施测。共发放问卷2400份,回收有效问卷2304份,有效回收率为96%。其中男生1196人,女生1108人。初一至初三年级学生数为967人,高一至高三年级学生数为1337人。

2.2研究工具

2.2.1自我概念量表

本研究采用Rosenberg 1965年编制的自尊量表,该量表由10个条目组成,SES最初是设计用以评定青少年关于自我价值和自我接纳的总体感受。受试者直接报告这些描述是否符合他们自己。分四级评分,1表示非常符合,2表示符合,3表示不符合,4 表示很不符合。最初的样本來自美国纽约州随机选出的 10 所中学中的 5024 名高中、初中学生。总分范围是1040 分,分值越高,自尊程度越高。

SES 的信度测定:Dobson (1979)和 Fleming 等(1984)报告的 Cronbachα系数分别为0.77 0.88Siber Tippett(1965) 28 名受试者首次评定后的2周末再评定,重测相关系数是 0.85Fleming 等(1984)对259 名受试者1周后的重测相关系数为 0.82

2.2.2社会支持评定量表

本研究采用肖水源编制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量表共有10个题目,客观支持3个题目、主观支持4个题目、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3个题目。社会支持的评定指标即十个条目得分之和。考虑到初中生的实际情况,对量表中的一些题目进行了修订,将第4题的“同事”改为“同学”,第 5 题把“夫妻”“儿女”这两项删去,第67题“配偶”改为“家人”,“同事”改为“同学”,“工作单位”改为“老师”。

2.2.3青少年心理弹性量表

本研究采用由胡月琴、甘怡群(2008)编制的青少年心理弹性量表(RSCA)。该量表共27题,采用5点计分。将其中反向计分题处理后,各项目的分之和为总分,总分越高说明个体心理弹性水平越高。该量表将心理弹性分为个人力和支持力两个维度,其中前者包括目标专注、情绪控制和积极认知3个因子,后者包括家庭支持和人际协助2个因子。本研究该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数为0.78,其中个人力维度和支持力维度的Cronbachsα系数分别为0.750.67

2.3数据的处理与统计

数据采用 SPSS 16.0 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应用的统计方法有描述统计,差异分析,相关分析。

3.结果

3.1中学生心理弹性的现状

3-1:初中生心理弹性情况(N=967

因子

M±SD

项目数

目标专注

3.69±0.76

5

情绪控制

2.79±0.72

6

积极认知

3.89±0.76

4

家庭支持

2.96±0.37

6

人际协助

2.84±0.56

6

心理弹性均分

3.59±0.34

27

3-2:高中生心理弹性情况(N=1337

因子

M±SD

项目数

目标专注

3.64±0.74

5

情绪控制

3.35±0.89

6

积极认知

3.84±0.76

4

家庭支持

3.86 ±. 0.75

6

人际协助

3.56±0.89

6

心理弹性均分

3.64±0.60

27

心理弹性描述性统计分析,如表3-1、表3-2所示:初中生心理弹性状况良好。心理弹性均分大于中值(3 分)。初中生心理弹性均分排序:积极认知3.89分、目标专注3.69分、家庭支持2.96分、人际协助2.84分和情绪控制2.79分。家庭支持、人际协助和情绪控制均分较低,表明初中生在家庭支持、人际协助、情绪控制方面存在不足。

高中生心理弹性状况良好。心理弹性均分大于中值3分。高中生心理弹性均分排序:家庭支持3.86分、积极认知3.84分、目标专注3.64分、人际协助3.56分和情绪控制3.35分。高中生的心理弹性情况总体好于初中生。

3.2中学生心理弹性在性别、年级、家庭经济情况方面差异分析

3-3:各变量在性别方面的差异分析(N=2304)

变量

n=1196

n=1108

t

M±SD

M±SD

目标专注

3.69±0.79

3.62±0.69

2.112*

情绪控制

3.17±0.90

3.05±0.83

3.365**

积极认知

3.93±0.79

3.79±0.72

4.428**

家庭支持

3.47±0.77

3.51±0.76

-1.282

人际协助

3.19±0.83

3.32±0.86

-3.662**

心理弹性均分

3.64±0.53

3.60±0.48

1.922

注:*表示p<0.05**表示p<0.01

如表3-3所示,中学生心理弹性均分在性别上无显著差异。但在目标专注、情绪控制和积极认知方面,男生显著高于女生,在人际协助方面,男生显著低于女生。

3-4:各变量在年级上的差异分析

变量

目标专注

情绪控制

积极认知

家庭支持

人际协助

心理弹性均分

七年级

n=416

M±SD

3.83±0.74

2.70±0.71

4.00±0.74

2.96±0.36

2.79±0.54

3.62±0.32

八年级

n=317

M±SD

3.62±0.76

2.84±0.73

3.84±0.75

2.97±0.36

2.86±0.56

3.59±0.35

九年级

n=234

M±SD

3.53±0.74

2.87±0.71

3.76±0.78

2.95±0.39

2.90±0.58

3.56±0.36

高一

n=524

M±SD

3.80±0.72

3.51±0.91

3.98±0.72

3.93±0.78

3.70±0.88

3.77±0.62

高二

n=424

M±SD

3.58±0.72

3.26±0.85

3.73±0.76

3.82±0.74

3.46±0.89

3.56±0.56

高三

n=389

M±SD

3.49±0.75

3.22±0.88

3.78±0.79

3.82±0.71

3.47±0.88

3.54±0.58

F

15.189***

60.826***

9.860***

241.349***

105.568***

13.578***

LSD

M>MMM高二,M高三

M高一>M八、M九、M高二、M高三

M>M高三

M高一>M高二M高三>MM>M

M>MMM高二M高三

M高一>MMM高二M高三

M高一>M高二M高三

>M七、MM

M高一>M高二M高三

>M七、MM

M高一>M七、MMM高二M高三

 

M>M高三

注:*表示p<0.05**表示p<0.01***表示p<0.001

如表3-4所示,中学生心理弹性均分及心理弹性各维度在年级上均存在显著差异。高一心理弹性均分显著高于八、九年级和高二高三年级,七年级心理弹性均分显著高于高三年级;在目标专注维度,七年级和高一年级显著高于八、九年级和高二、高三年级,八年级显著高于高三年级;在情绪控制维度,高一年级显著好于高二高三年级,高二高三年级显著好于八、九年级,八九年级显著好于七年级;在积极认知维度,七年级和高一年级显著高于八、九年级和高二、高三年级;在家庭支持和人际协助维度,高一年级好于高二、高三年级,高二、高三年级好于七、八、九年级。

3-5:各变量在家庭经济情况上的差异分析

变量

目标专注

情绪控制

积极认知

家庭支持

人际协助

心理弹性均分

较低

n=98

M±SD

3.25±0.98

3.12±0.88

3.48±1.06

3.27±0.76

3.24±0.87

3.43±0.65

中等

n=1947

M±SD

3.65±0.72

3.10±0.86

3.87±0.74

3.49±0.75

3.25±0.84

3.61±0.49

较高

n=239

M±SD

3.85±0.73

3.19±0.90

3.93±0.74

3.54±0.85

3.30±0.89

3.71±0.54

很高

n=20

M±SD

4.04±1.03

3.54±1.17

3.85±1.08

3.55±0.99

3.40±1.13

3.90±0.72

F

17.144***

2.526

8.926***

3.030*

.500

9.100***

LSD

M较高M很高>M中等>M较低

M很高>M较低M中等

M较高M中等>M较低

M较高M中等>M较低

M较高M很高>M中等>M较低

注:*表示p<0.05**表示p<0.01***表示p<0.001

如表3-5所示,中学生心理弹性均分和各维度在家庭经济情况下存在显著差异,在目标专注维度和心理弹性均分方面,家庭经济情况“较高”和“很高”的学生显著高于家庭经济情况“中等”的学生,家庭经济“中等”的学生显著高于“较低”的学生;在情绪控制维度,家庭经济情况“较高”的学生显著高于家庭经济情况“较低”和“中等”的学生;在积极认知和家庭支持维度,家庭经济情况“较高”和“中等”的学生显著高于家庭经济情况“较低”的学生。

3.3中学生心理弹性与自我概念、社会支持的关系

3-6:中学生自尊和心理弹性的相关分析(N=2304

自尊总分

目标专注

情绪控制

积极认知

家庭支持

人际协助

心理弹性均分

自尊总分

1

目标专注

0.500**

1

情绪控制

0.130**

0.118**

1

积极认知

0.458**

0.606**

0.120**

1

家庭支持

0.229**

0.197**

0.482**

0.196**

1

人际协助

0.151**

0.139**

0.515**

0.113**

0.571**

1

心理弹性均分

0.449**

0.636**

0.644**

0.615**

0.588**

0.639**

1

注:*表示p<0.05**表示p<0.01

如表3-6所示,中学生自尊总分与心理弹性均分及目标专注、情绪控制、积极认知、家庭支持和人际协助方面均存在显著正相关。

3-7:中学生社会支持和心理弹性的相关分析(N=2304

客观支持

主观支持

对支持利用度

社会支持总分

目标专注

情绪控制

积极认知

家庭支持

人际协助

心理弹性均分

客观支持

1

主观支持

0.464**

1

对支持利用度

0.390**

0.549**

1

社会支持总分

0.768**

0.888**

0.731**

1

目标专注

0.290**

0.422**

0.377**

0.452**

1

情绪控制

0.079**

0.091**

0.026

0.089**

0.118**

1

积极认知

0.293**

0.410**

0.356**

0.441**

0.606**

0.120**

1

家庭支持

0.138**

0.214**

0.127**

0.209**

0.197**

0.482**

0.196**

1

人际协助

0.117**

0.167**

0.181**

0.189**

0.139**

0.515**

0.113**

0.571**

1

心理弹性均分

0.293**

0.416**

0.353**

0.444**

0.636**

0.644**

0.615**

0.588**

0.639**

1

注:*表示p<0.05**表示p<0.01

如表3-7所示,社会支持总分及社会支持各维度与心理弹性均分、心理弹性各维度均存在显著正相关。

4.讨论

4.1中学生心理弹性现状

通过对中学生心理弹性的统计分析,发现初中生和高中生的总体情况良好,但是高中生的心理弹性好于初中生。初中生在家庭支持、人际协助和情绪控制均分较低,表明初中生在家庭支持、人际协助、情绪控制方面存在不足。

这可能与初中生的心理发育还不够成熟有关,初中生刚刚进入青春期,自我意识开始发展,处于情绪波动剧烈的时期,渴望心理独立和争取行为自主,而很多父母可能也不能适应青少年的这种转变,因此这时候的中学生很容易和父母爆发冲突,感受不到父母的支持,而与同龄人的关系也不是特别稳定,同龄人给自己带来的支持和帮助也是有限的,所以表现出在情绪控制、家庭支持和人际协助方面的得分偏低。

4,2中学生心理弹性影响因素

对中学生心理弹性在性别、年级、家庭经济情况的分析发现,中学生心理弹性在性别、年级、家庭经济状况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

中学生心理弹性均分在性别上无显著差异。但在目标专注、情绪控制和积极认知方面,男生显著高于女生,在人际协助方面,男生显著低于女生。这表明男生对情绪控制感更强,更少受负面情绪影响,因此更能专注目标,有更多的积极认知,但是男生在人际协助方面得分低于女生,表明男生在人际交往方面的能力不如女生,这与我们平时对男女生特点的认识一致。

中学生心理弹性均分和各维度得分在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而且七年级和高一年级的心理弹性水平显著高于其他年级,可能七年级和高一年级刚入学,面对的学习压力还不是太大,人际交往压力也还不凸显,因此表现出心理弹性高于其他年级的特点。

中学生心理弹性在家庭经济情况上存在显著差异,提示家庭经济情况是影响中学生心理弹性的重要因素之一。而且家庭经济情况较高的学生显著高于家庭经济情况中等和较低的学生,但是家庭经济情况较高和很高的学生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因此要对家庭经济情况较低的学生给予更多关注。

4.3中学生心理弹性与自我概念、社会支持之间的关系

中学生的自我概念和社会支持与心理弹性均分及各维度存在显著正相关,提示学生的自尊水平和社会支持对心理弹性有一定影响,在平时对学生的教育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尊、给学生更多的学校支持,并且在教育中引导学生要善于利用自己身边的社会支持资源。

5.结论

5.1初中生和高中生的心理弹性总体情况良好,但是高中生的心理弹性好于初中生。初中生在家庭支持、人际协助和情绪控制得分较低。

5.2中学生心理弹性在性别、年级、家庭经济状况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中学生心理弹性均分在性别上无显著差异。但在目标专注、情绪控制和积极认知方面,男生显著高于女生,在人际协助方面,男生显著低于女生。中学生心理弹性均分和各维度得分在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而且七年级和高一年级的心理弹性水平显著高于其他年级。中学生心理弹性在家庭经济情况上存在显著差异,家庭经济情况较高的学生显著高于家庭经济情况中等和较低的学生,家庭经济情况较高和很高的学生之间没有显著差异

5.3中学生的自我概念和社会支持与心理弹性均分及各维度存在显著正相关。

参考文献:

[1]蔡丹、王凤娟、赵佳林.青少年的心理弹性及自我概念.心理科学,2018.

[2]蔡颖.心理弹性与压力困扰、适应的关系 [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 ,2010.

[3]陈燕.青少年亲子依恋、心理韧性与问题行为的关系[D. 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9.

[4]鹿纳.初中生社会支持和心理弹性关系的研究[D].西安 :西安西安体育学院 ,2012.

[5]李彩娜,董竹,焦思,等.大学生依恋与心理弹性——情绪调节与元情绪的多重中介[J. 心理科学,2016391):83-89.

[6]黄伟伟.初一、初二学生心理韧性及其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 [J]. 现代中小学教育,201311.

[7]刘丹,石国兴,郑新红.论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心理韧性[J].心理学探新 ,2010(4).

[8]邱启英.中学生压力知觉、心理弹性与心理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D]. 天津 :天津师范大学,2014.

[9]张光珍,王娟娟,梁宗保,邓慧华.初中生心理弹性与学校适应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7(1).

[10]张帆.三峡库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与心理弹性现状及影响因素的研究[D.重庆:重庆医科大学,2013.